第844章 军情司之报-《崇祯十五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看到关于山东登莱两地的政局民情报告了。

      地方有塘报,官员有奏疏,山东的情况,他时时能了解,但不同的是,在军情司的报告里,他看到了一些地方官员没有或者是不愿意上报的事件,

      “山东巡抚王永吉说,闻香教残余都已经全部清缴,但这份报告却说,犹有残余,而且数量不少,在贼首徐大娘被捉之后,他们已经推出了新的教主?”朱慈烺脸色严肃。

      “是。”萧汉俊回答:“军情司正在侦办,一旦查出,立刻会通报官府。”

      朱慈烺皱起眉头,如果军情司的情报是真的,那就意味着王永吉说了假话,闻香教远没有剿灭彻底,既然他们有了新的教主,在短暂的偃旗息鼓之后,几年之后,肯定还会再来……

      ‘要全力搜寻,闻香教不平,山东难安……’’朱慈烺道。

      萧汉俊看着太子,忽然说道:“殿下,臣有一句话,不知当不当讲?”

      “讲。”

      “闻香教久久难灭,关键是其教义在直隶山东山西湖广陕西等地广为传播,除非这些地区无人,否则想要彻底清除闻香教几乎是不可能,而闻香教数次反叛,除了第一次是教主王好贤,野心狂妄,想要反叛朝廷之外,其后几次,都是因为朝廷抓捕禁止,从而引发的事变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,臣以为,堵不如疏,不如趁此机会,朝廷派宣抚使到山东抚慰,令闻香教众安心,同时,善待徐大娘等人,令她安抚教众,如此,闻香教之乱,或可一朝平息。”萧汉俊道。

      招安?

      但张献忠之后,招安已经成了一个谁也不愿意碰触的禁忌话题,当初招安了那么多的流贼,最后除了刘国能李万庆等少数几人之外,其他全部重新反叛,不但是浪费了朝廷的钱粮,而且给了流贼喘息之机,令他们招安的短暂时间里,的以壮大,崇祯帝为此痛悔不已,从那以后,对于流贼,只有一个字,剿。

      山东闻香教虽然不是张献忠,但却也是屡次反叛,是山东境内的最大的隐患,如今在抓获徐大娘等人,几乎是将闻香教领导层,一扫而空的情况下,朝廷怎么还会浪费人力物力去招安?

      再者,招安都是在未失败之前,像徐大娘这样的阶下囚,朝廷是不会招安的。

     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:“如果能稳定山东,招安当然是可以的,但眼下怕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。山东巡抚王永吉在奏疏中,极力主张斩草除根,朝堂上,群臣大多是这样的意见,陛下也已经给山东下旨,令王永吉将教首徐大娘等人,全部押解进京,按律处置。”

      圣旨以下,不可能再更改。

      等待闻香教一干人等的,只能是一个字,死。

      萧汉俊淡淡地哦了一下,不再多言。

      又论了一会军情,朱慈烺交代萧汉俊和李若链留守京师,京师但有动静,要千里急报,听完李若链不随军出征,而是留在京师,萧汉俊微微惊讶,但却没有问。

      商议完毕,萧汉俊领了命,起身去了。

      等他走后,朱慈烺拿起军情司山东站的那份报告,又仔细的看了一遍,眼神若有所思……

      三日后,太子朱慈烺率领一万五千精武营,一万左柳营,加上神机营工兵营,一共三万余人,浩浩荡荡的离开京师,南下平乱。

      在离开的前一日黄昏,朱慈烺进宫向崇祯帝辞行。

      落日的余晖中,父子二人在暖阁相对而坐,彼此却并没有多少话可以说,夺情太子,令太子带兵出京,为湖广南直隶的统帅,其实并非崇祯帝的本意,只是湖广糜烂,局势大坏,他不得不使用太子这一支利剑,

      此时望着白衣白帽,眼角有悲戚,似乎还在为母后难过的太子,他心情复杂,湖广的危局,周后的面容,还有那曾经在京师流传的童谣,在他心中交替出现……

      朱慈烺离开座位,跪下叩头说道:“儿臣明日就去了,父皇保证龙体,待儿臣得胜归来,”

      崇祯帝脸色灰白的点点头,停了片刻,说到:“朕已令内阁六部众臣明日在德胜门外为你饯行。望你平定湖广,早日归来。”

      朱慈烺抬起头,望着疲惫的崇祯帝,嘴皮一动,似乎想要说什么,但却见崇祯帝避开了自己的目光,心中一叹,终究是没有说出来。

      ……

      次日清早,太子朱慈烺白衣白甲,进宫陛辞,司礼监掌印王之心宣读圣旨,赐下了一大堆的东西,十几个太监捧着,什么假天子节钺,金银牌令箭,印玺宝剑,应有尽有,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一面“代天巡狩”的大旗,然后崇祯帝亲自赐下宝剑,朱慈烺领剑谢恩,行礼如议,说下必胜的誓言,随即洒泪辞别父皇,翻身上马,在众多幕僚和亲卫簇拥之中,离开皇宫,往德胜门而去。

      听闻太子又出征,街道两边早已经挤满了送行看热闹的百姓,人头涌动,旗帜招展之中,朱慈烺心情却是沉重,不同于第一次出征开封的激动,也不同于两次抵御建虏入塞的踌躇满志,这一次,他却隐隐有一种孤单的感觉。
    第(2/3)页